理想汽车的幸与不幸

理想汽车的幸与不幸

理想汽车的幸与不幸

无需修改的纯数字!

5月8日,理想汽车L系列智能焕新版正式发布,展现了其 Cutting-edge 智能技术和 Futuristic 设计;9日,焕新版的全系车型正式开启了全国交付,实现了“发布即交付”的节奏。

发新车,难免让人们联想到销量的潜在影响。

理想今年的销量目标是70万辆,较去年50万辆的目标实现了20万辆的增长。这一目标也引发了一种观点,即理想今年需要出售20万辆更多的汽车,这一目标将异常困难。原因在于,理想计划的新车型仅在下半年发布i8和i6,其他车型均为改款焕新。因此,L系列仍然是销售的主要驱动力。但是,L系列的竞争力正逐渐下降,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短期视角或许没有错。但今年不能到70万辆,从投资视角看,并不是关键问题。对理想的成长,可以按三年达成70万辆销量进行底线估值。

为什么2027年达成70万销量是一个底线估值?这里涉及由股价、预期PE、车辆销售均价、净利润率等多个基本面指标搭建的评估模型,不在本篇文章展开。

只要理想汽车能够在2027年实现70万辆的年销量,它仍将保持着一家具有成长性的公司的形象。

为什么仅仅评估2025年的理想销量是不够的,因为忽略了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底层趋势,这将对汽车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改变传统的销售预测模型和市场竞争格局。

燃油车将尝试紧随新能源车的步伐,但可以预见的是,一个百岁老人,极有可能难以与一个年轻小伙子相提并论跑步速度。老人不仅有主观上的愿望,也可以客观上作出努力(例如配置调整等),然而,底层的限制(如动力的传动形式、电子元件的分布架构等)终究决定了它将在这场比赛中被逐渐甩开。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4月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达到了52.3%。这个趋势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所反复,但燃油车的抵抗将会极其激烈,因为它们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基础产业。但是,在中长期看来,暂时看不到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会逆转的可能性。

02

对理想销量的评估周期,可以拉长到3年。从3年的视角看,理想的销量估计会是多少呢?用一个比较保守的方法来估算,这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

2024年新能源车在乘用车销量中的渗透率达47.6%,过去三年年均提升约10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及之后,燃油车将面临强烈的抵抗,替代进度将放缓,但不会停止。到期预计年均提升约5个百分点,2027年新能源车的新车渗透率将达到60%以上,这看起来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历史数据,新能源车中20万以上价格的车型,销量占比在35%至45%之间,假设取低值35%,并假设价位区间的偏好在未来3年相对稳定,这样可以预留缓冲空间。

在2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市场中,理想汽车的2024年份额约占据13%,如果考虑第一梯队智驾加成及份额向Top 5的聚集效应,2027年的份额可能会提升到15%,增加2个百分点, appear to be a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forecast.

去年第四季度的财报中,理想汽车披露了2025年是公司的“海外元年”,这点在我们的评估中被忽视。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依据来评估海外市场在3年内将贡献多少销量,因此将其视作一个未知的“X因素”,作为底线估算的保底因素。即便我们的底线估算仍然不够“底”,海外销量的补救仍然是一个有望的可能。

结论是:理想在智驾、新车型加持下,只需要保持竞争力不显著下滑,就有很高的概率跟随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大趋势,在3年内实现超过70万辆的年销量。

03

整体而言,理想处于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赛道。

幸运的是,理想处于一个蓬勃的行业中。新能源车赛道正处于技术爆发的初期,正在逐步取代燃油车,步入新的发展轨道。理想身处其中,已经依靠其“聚焦增程式家庭SUV”跑出预赛区,取得决赛资格。从此,只需顺应大势,就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它的不幸之处也显而易见:这个赛道太过复杂。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筛选压力下,各家企业拥有同样强劲的上下游供应链,理想并没有什么可以确保领先地位的强大壁垒存在。或者说,理想在努力挖掘它的护城河,但目前为止,仍然远远不够深入。

和产业链企业的协同研发是否是护城河?答案是肯定的不是。同等体量的同行,花个两三年,也可以实现类似的成果,包括理想经常拿出来讲的空气悬架。

智驾是否是护城河?对于中小同行来说,可能是(数据质量和数量的限制)相对有限,对同等体量的同行,大致上不是。智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与中小车企的差距,帮助自己更好地击败燃油车,带来更高的毛利。但是,很难说,这是否是一个其他车企(尤其是类似体量同行)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套娃设计的规模效应带来的高毛利,算是护城河吗?也不是。套娃策略的风险和收益一样大,它意味着理想的新车型容错率,比其他车企要小得多。

目前为止,理想仍未拥有足够深遠的护城河。中国的新能源车竞赛之路太过激烈,形成了所谓的“红皇后效应”:理想需要跑得足够快,才能稳定地停留在原地。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讲述了一则富有寓意的故事:红皇后对爱丽丝说“必须全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1973年,生物学家范·瓦伦将这则隐喻引入进化论,提出物种必须不停地进化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否则将面临灭绝的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红皇后效应”。它揭示了竞争和进化之间的动态关系,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不进则退”的生存法则。

04

在这样的环境中,给外界一些信心的,是理想在产品端体现出来的持续的洞察力,以及创始人的焦点思维、纠错能力。

理想有一位创业节奏感极好的创始人,他虽然也有不少缺点,但作为创始人,他有两个远超常人的优点:他拥抱变化,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带领团队勇敢地探索未来的可能性;他拥有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将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把握机遇,推动企业的发展。

在有限的创业资源面前,不知道放弃的结果,只能采取多线铺开、多线平庸的策略。从启动阶段开始,李想在智驾上谨慎投入,专注于国内市场。然后,他将阶段的重点集中在不做20万以下车型、只做家庭SUV上,展示出了把握和贯彻阶段的速度和决心。

务实的纠错能力,从不为了证明自己,坚持错误结论是一种难得的品质。这样的一位创始人,能做到这一点极为难得。这从应对华为M系列对理想ONE的突袭和Mega失利后的快速调整,都能看出来,李想敢于承认自己错误,并且真的会改正。

新能源车的智能进化尤其是基于大模型的L3级别智驾,是这一波AI革命的直接产物。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燃油车在关键技术进化上已经到了瓶颈,而新能源车却正处在这一轮技术爆发的前沿。甚至在起点,就已经超越了燃油车百年沉淀的技术门槛。

一家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手机公司(小米),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推出了一辆性能媲美顶级跑车的替代品,从传统燃油车阵营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但现实正是如此发生了。

一家创业十来年的公司,理想科技,从零到一带火了一项曾被认为是“脱裤子放屁”的增程技术,终于搞出了一个主打“移动的家”概念的豪华SUV平替车型,每年拥有50万辆的销量,这同样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但却是真的发生了。

预见到的是,大概率会发生的情况是,新能源汽车公司将会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筛选和奖励机制下,继续快速进化。

乐见其成。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 2025 www.trjyy.com  E-Mail:[email protected]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