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亿,厦门杀出一个超级半导体IPO

260亿,厦门杀出一个超级半导体IPO

图片

来自“厦大系”。

作者千然编辑吾人

又一个超级半导体IPO,要来了。

近日,全球碳化硅领域的“一哥”瀚天天成正式将招股书递交至香港证券交易所,计划在港股上市。毫无疑问,如果成功上市,这将再次为半导体行业注入强有力的新动力。

成立于2011年的瀚天天成,是碳化硅外延片领域的翘楚领军企业。在十余年的发展中,瀚天天成始终专注于碳化硅半导体外延芯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作出了突出且积极的贡献。

瀚天天成不仅是全球首个主导制定碳化硅外延国际SEMI标准的企业,同时也是率先实现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大批量外供、国内首家实现全尺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产及商业化的公司。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于2023年、2024年,瀚天天成以年销售片数计,稳居全球最大的碳化硅外延供货商宝座,于2024年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1.6%。

技术突破,如一把利刃般锐利,让瀚天日益成长,成功地划破了国际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壁垒,并因此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建立起了关键的竞争优势。

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带来了瀚天天成在资本市场的热捧。招股书显示,瀚天天成享受了华为哈勃、华润微电子、中南创投、银润资本和厦门高新投等知名产业资本和投资机构的豪华投资阵容的支持。

最新一幕发生在半年前,2024年12月,瀚天天成完成10亿元人民币融资,投后估值约260亿元,投资方包括厦门产投炬翔芯瀚、工银投资、厦门工融产投等,这一投资轮次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瀚天天成在前行的发展路上,总是得到了厦门国资的鼎力相助和支持。

随着瀚天天成的到来,港交所门前将迎来一个新的超级IPO的到来,厦门也将因此而收获一个新的投资机遇。

终止IPO后,“一哥”弃A转H,掀起了市场的激烈讨论和分析。

这仍然是一个“弃A转H”的IPO。

瀚天天成此次递表港交所,并非瀚天天成首次向二级市场发起冲击。根据上交所数据,早在2023年12月,瀚天天成已经向上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计划募资35亿元,并于2024年1月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然而,受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影响,瀚天天成最终于2024年6月宣布终止A股上市申请。

IMG_256

瀚天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动态,旨在推动企业的高效发展和创新,打造未来的科技帝国。

来源/上交所融中财经截图:市场的波动性正在加剧,投资者需要保持警惕,避免受到市场的欺骗,抓住投资机会,实现财富的增长。

对于“弃A转H”的原因,瀚天天成在招股书中如此表明:“在联交所的国际平台下,本公司将获得提升全球市场知名度的机遇;此外,获得国际资本也将有助于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加强本公司的市场形象,从而吸引国际人才的加入。”

总体而言,瀚天天成在A股IPO终止后选择弃A转H,是基于自身发展战略、行业环境、资本市场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考虑和综合评估的结果。未来,在港交所上市后,瀚天天成有望充分发挥国际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全球碳化硅外延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实现更加稳健、快速的发展。

作为全球碳化硅“一哥”的瀚天天成,最大的底气来自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从行业环境角度来看,具备耐高压、耐高温、高频、抗辐射等优良电气特性,且突破硅基半导体材料物理限制的碳化硅,逐渐成为最接近大规模商业化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其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及新兴行业等领域。近年来,全球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9年,销售额将达到136亿美元,2024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9.9%。

外销市场中的碳化硅外延芯片供应商可以分为两类——外延代工厂和具备内部外延制造能力的器件制造商。

外延代工厂专注于提供高品质的碳化硅外延芯片,不涉及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生产,并且集中了更多的资本投入于碳化硅外延芯片领域,占据了碳化硅外延芯片外销市场的72.7%。相比之下,具备内部外延制造能力的器件制造商则能够同时生产芯片和器件。碳化硅行业的外延代工厂和具备内部外延制造能力的器件制造商都应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积累丰富的技术经验,以满足下游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2011年,瀚天天成投身碳化硅外延芯片行业,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碳化硅半导体外延芯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突破,现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碳化硅外延代工厂。

瀚天天成是全球首家实现8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大批量外供的生产商,也是中国首家实现商业化3英寸、4英寸、6英寸和8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批量供应的生产商。根据统计数据,从2023年开始,瀚天天成的销售额以年为单位已经超越了全球其他供应商,2024年其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31.6%。

然而,儘管瀚天天成已經成為了行業龍頭,近年經營表現卻有些波動。

数据显示,瀚天天成的营业收入在2022-2024年中分别达到4.4亿元、11.43亿元和9.74亿元,但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4.8%。

同一会计周期内,瀚天天成的外延片代工销量分别为54027片、104175片和42150片,这三个项目占当期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3.3%、51.9%和25.6%;相应地,外延片销售收入的销量分别为31339片、96428片和122283片,这三个项目占当期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6.7%、48.1%和74.4%。

不难看出,瀚天天成2024年外延片代工服务的收入出现了下滑趋势,直接影响到当期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尽管收入下滑,但瀚天天成2024年净利润却实现了反增的增长。从2022年到2024年,瀚天天成的净利润分别为1.43亿元、1.22亿元和1.66亿元,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时期,瀚天天成收到了政府补助分别为1351万元、4735万元和1.12亿元。

面临下滑压力,但截至2024年,瀚天天成仍然保持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20.3亿元的坚实基础。如今,瀚天天成站在了港交所大门外,距离推开二级市场大门仅一步之遥。

66岁厦大教授带队,即将收获一个IPO,标志着他人生中的另一个重大成就。

瀚天天成的故事,也是一个顶级科学家的创业故事。

赵建辉出生于1959年,担任瀚天天成的创始人、执行董事兼董事长,负责全局战略规划和运营决策的关键人物。

1978年,19岁的赵建辉怀揽梦想,决心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正式开启了他在厦大的求学之旅。随后,他出国求学,并于1988年5月获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招股书显示,赵建辉在1988年后多年在美国一家教育机构任职,同时也是在海外,他开始了碳化硅技术发展研究和开发事业。

如招股书中记载,“我们的创始人赵建辉博士是碳化硅行业内的顶级科学家,长期专注于碳化硅技术的发展研究和开发,超过35年,是全球第一位因对碳化硅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做出重大贡献而获选IEEE Fellow(IEEE院士)的研究者。赵博士与我们的研发团队紧密合作,构成了技术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开发了碳化硅外延关键技术平台,全面覆盖生长前预处理、外延生长、清洗、检查等全套外延生长流程。”

赵建辉与厦门的故事始于2010年。

2010年,厦门市大力发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的邀请下,赵建辉毅然放弃了美国的学者工作,选择回国创业,投入到中国的高新技术领域。2011年,他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创办了瀚天天成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瀚天天成专注于碳化硅外延晶片的研发与生产,碳化硅作为一种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备耐高温、耐高压、耐大电流等显著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轨道交通、智能电网及航空航天等领域。赵建辉带领团队,以碳化硅外延晶片为发力方向,成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在创业过程中,赵建辉不仅凭借自己的努力和innovation,也获得了厦门市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个人获得了多项荣誉,他入选了厦门市的"双百计划"、福建省的"百人计划"、国家级人才计划,公司也获得了留学人员专项资助资金、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等多种扶持资金。

“瀚天天成”也被记入了2024年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招商引资取得实效。新增签约项目765个,新增招商项目年度开工率95.2%。引进士兰集宏等重特大项目,支持瀚天天成等增资扩产,促成华润集团等高能级项目落地。善用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促进百亿级先进制造业基金、中金启元二期(厦门)科创母基金落地,引育项目近300个、年产值超900亿元。

厦门大学作为赵建辉的母校,见证了他从学术领域走向产业的精彩职业历程。自2021年12月起,赵建辉便担任厦门大学的讲座教授,将前沿科技和教育相结合,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且厦门大学校友会物理分会最新理事会换届名单,也初步拟定由赵建辉连任理事长。

如今,瀚天天成凭借着多方支持,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碳化硅半导体纯外延晶片生产企业。其全球龙头企业的地位为基础,厦门这座“创新之城”正吸引着各类碳化硅半导体上下游企业云集厦门,共同努力打造千亿级的高效节能碳化硅半导体产业集群。

厦门大学系列,排队IPO。

顺着瀚天澜成一体,后望去,多个厦门大学系IPO也在不懈地赶来。

在瀚天天成之前,今年2月末,白鸽在线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向IPO发起冲刺。其身后掌舵者涂锦波,毕业于厦门大学,拥有逾二十年的保险行业及公司管理经验,为其带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作为一家厦门大学校友企业,白鸽在线同样保持着与厦门大学的紧密互联关系。今年2月,白鸽在线与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建立了实习基地,推动学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从而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涂锦波表示,这项合作将继续加强,未来白鸽在线将与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加强业务交流和相互学习,共同围绕数字金融研究、数据风险管理、数据资产共建、保险科技模型开发和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助力厦门大学打造数字金融创新高地。

在奔赴二级市场的路上,还有一个“厦大教职工IPO”,引发了行业的关注和讨论。

2024年底,厦门优迅股份正式办理辅导备案登记,计划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中信证券将担任辅导机构。厦门优迅的创始人柯炳粦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并于1983年加入大学任教。20世纪90年代初,柯炳粦辞去教职,投身商海,在一家外贸公司担任高管。2003年,柯炳粦以2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起步,在厦门大学旁的软件园一期,创办厦门优迅,专门从事国产光通信芯片的设计和开发。需要注意的是,优迅股份是中国首批专业从事光通信前端高速收发芯片的设计公司。

在此之前,更是有一群厦大校友在二级市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实践能力,成功地挥起敲钟大锤。

其中一头独角兽IPO尤为引人关注。2023年10月29日,在厦门大学校友林佳继的领导下,光伏独角兽拉普拉斯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拉普拉斯于2016年成立,已演变为光伏行业的明星企业。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拉普拉斯成功绕过了N型光伏高效电池的技术瓶颈,核心设备大量应用于TOPCon、XBC等多种光伏高效电池制造,有效助推了国内光伏电池厂商打破光电转换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还有拿下两个IPO的厦大校友陈国鹰。1996年,陈国鹰在福州创办了专注于第三方电信外包服务的国脉科技,并于2006年引领国脉科技在深交所上市。2024年,陈国鹰带着慧翰股份再次踏入深交所,并正式将第二家上市公司收入囊中。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厦大系”即将收获一个IPO的同时,厦门作为瀚天天成的所在地,也将在IPO成绩单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扮演大国博弈、科技竞争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角色。是否能够深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驱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为至关重要的胜负手。

在这场无硝烟的“创新军备竞赛”中,厦门已展现出敏锐的战略眼光,展示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性和决心。《厦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的发布,标志着厦门的人工智能产业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规划中,到2027年,厦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将达到500家,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厦门人工智能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厦门正全力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化合物半导体、新型显示、新型储能、创新药械五个未来风口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未来产业的攀高成势,昭示着厦门积极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宏伟蓝图。

其中“4+4+6”体系由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组成,整合了原有的12个千亿产业链,为厦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厦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既得益于一流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科技力量的持续汇聚,也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不无关系。

冲刺港交所的瀚天企业,不过是厦门发展的一抹缩影。展望未来,势必有越来越多的独角兽和IPO在这片滨海热土上跑出。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 2025 www.trjyy.com  E-Mail:[email protected]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