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能赌赢么?
虎嗅独家获悉,“AI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百川智能(下称“百川”)近期正在发生重大的组织架构变化,而其背后隐藏的核心原因是百川业务重心的调整。据多位接近公司的独立消息来源透露,医疗业务总负责人李施政已经启动离职倒计时,即将完成最后一步离职程序。
另有知情人士对虎嗅透露,百川医疗业务的未来将由娱乐业务总负责人高嵩“跨界”接任。然而,虎嗅随即向百川核实,对方则予以否认。有接近百川方面的人士告诉虎嗅,“李施政”的后续接任者暂时还没有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李施政是王小川从搜狗带到百川的老班底,在搜狗时期担任“搜狗医疗副总裁”。在李施政之前,另外两位出身“搜狗老班底”的百川高管已经离职:洪涛,曾担任百川CMO、商业副总裁,在搜狗时期担任CMO;陈炜鹏,担任百川技术负责人,在搜狗时期担任搜索研发总经理。
根据虎嗅了解,高嵩并不来自搜狗。目前,百川核心高管中,除创始人、CEO王小川外,只剩下一名来自搜狗背景的人,即联合创始人茹立云。
4月10日,王小川在百川内部发布两周年全员信,标志着他向内部员工的首次公开表达。王小川在这封信中对过去两年的经验进行了深入反思,指出“战线拉得过长,不够聚焦”,同时也批评2024年中战略会虽然确定了聚焦医疗,但是在医疗领域的决心和路径要求仍然不够透明,没有让每个团队在医疗价值创造中深度思考“why”和“how”,导致部分团队工作目标出现了摇摆和偏差。未来,王小川在全员信中强调,需要“减少冗余动作,全力聚焦医疗”,将资源集中于医疗领域,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全员信和近期高管团队的变化所释放的关键信号是:百川将聚焦医疗,但与2024年已经在做医疗的区别不仅在于“聚焦力度”,也体现在组织体系、具体策略和动作的变化上。
本周,有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即将实施一系列涉及战略核心板块的人事调整,这一系列人事变动或将持续到4月底。
实际上,百川的聚焦医疗战略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刻。几个明确的信号表明了其医疗领域的投资愿景。其中,创始人兼CEO王小川在百川成立之前曾经表达过“造医生”的愿景。更为有趣的是,王小川在个人股东身份下投资的项目中,有五家与生物和医疗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北京五季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广州正安康健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良医帮科技有限公司(后者已注销)。
王小川在医疗领域投资的部分项目,来源:天眼查。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五季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五季医学”),是王小川在搜狗任职期间的创业项目,根据天眼查显示,五季医学的法人为王小川。根据天眼查,2021年,王小川先后成立了带“五季”或“伍季”词的相关公司共5家,其中带“五季”词的公司普遍与医疗健康相关,带“伍季”词的公司普遍与信息技术服务相关。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创立百川后,王小川仍然会关注五季/伍季系公司的情况。
有多位接近王小川的人士和投资人向虎嗅表示,王小川的医疗野心并非是在百川成立之后;言外之意是,医疗并非是百川的“最后选项”,而是初心。这与圈内2024年所传的“因为业绩,而转投医疗”的说法不同。
在2025年第一季度之前,百川对医疗的聚焦还并没有那么彻底。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百川在成立之初做了一个并不难理解的决定,即选择多线同时进行,既没有放弃医疗,同时也选择了大模型最易商业化的金融和教育领域,以及也曾在成立之初耗巨资进行大规模的预训练。
有前百川相关人士告诉虎嗅,多线布局的情况真正发生质变的节点是2025年初,当时DeepSeek引发整个AI行业动荡,一些百川在金融、教育领域触达和在沟通中的潜在客户,开始把兴趣转移到DeepSeek部署。据一位知情人士向虎嗅表示,百川在当时甚至遇到了在上述赛道中“已经准备合作客户”的“反悔”现象。这一外因,间接推动了百川提前聚焦医疗,并“All in”。
虎嗅独家获悉,百川内部近期正在进行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人事调整,之前确实存在一些资源分配不当、不集中等问题。未来聚焦之后,公司组织架构将变得更加扁平化,层级也将减少。知情人士向虎嗅表示:“调整仍然在进行中,未来既有内部的人事变动,也将有外部人士加入。具体情况将于4月底才能见分晓。”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小川的全员信中还提到了百川医疗将涵盖四大业务,分别为百小应、AI全科、AI儿科和精准医疗。虎嗅获悉,在接下来的组织调整中,层级划分也将围绕四条主要业务线展开。
然而,四大业务中的一部分核心业务也需要面临“聚焦医疗”的进一步转型。以百小应为例,截至发稿,虎嗅在百小应上提问,“你是医学增强的大模型吗?”,该应用给出的回答是“我是由百川开发的通用领域大语言模型,不具备医疗资质。”据知情人士透露,关于百小应的调整暂时还未完全结束。
实际上,在DeepSeek这波冲击下,受到影响的绝不仅仅局限于百川,所有大型模型厂商,包括那些投入了大量预训练资金的云厂商,均不逃脱影响的阴影。而在这样外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对于公司内部,从组织管理到产品再到商业模式,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如今,留给AI大模型初创公司的试错空间已经变得非常有限。"All in 医疗"也被外界视为百川的关键一搏。
核心老班底的“离开”,是一场沉重的告别,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和感激。
截至目前,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百川公司已经经历了一系列人事变动,五位核心成员相继离职或正在走离职程序。他们分别是:商业化负责人洪涛、互联网业务负责人焦可、技术联合创始人陈炜鹏、金融业务负责人邓江、医疗副总裁李施政,离职顺序不分先后。
除了焦可和邓江,其他所有人都是跟随王小川从搜狗过来的“搜狗老兵”,都是百川的最早期员工。其中,焦可和洪涛都是联创级的人物。如今,在百川,唯一剩下的联合创始人只有茹立云。
作为搜狗COO的茹立云,曾经是王小川的铁肩膊,一个与王小川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老战友。2023年,百川科技的成立,茹立云再次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回到王小川身边,这是他们第二次携手并进。然而,在这之前,茹立云的个人故事线还隐藏着一个小插曲。
2018年,茹立云离开搜狗,开始了自己的职业之路。当时,茹立云决定追求“AI英语教师”的梦想,于是创立了「葡萄智学」,一家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工智能公司。然而,茹立云的教育梦在2022年戛然而止。根据工商信息显示,2022年茹立云退出了「葡萄智学」的自然人股东身份,同时不再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
四年后,王小川仍然选择了这位老战友。如今,百川已经走过了两年的时间,估值已经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而2025年初,受DeepSeek的影响,百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砍掉金融和教育线,只留下了王小川始终坚持的医疗领域。
百川医疗的真正起点始于儿科项目。2024年,百川医疗领域的核心项目是打造医疗标杆案例,从儿科入手。2024年8月,百川官方宣布与北京儿童医院建立合作关系;2025年3月,百川宣布与北京儿童医院、小儿方健康共同发布了“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
在这其中,一个重要且不可忽视的角色就是“小儿方健康”,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值得注意的是,小儿方健康也正是百川对外投资的项目之一,持股比例25%。
在百川与小儿方健康的战略合作推进过程中,除了公开披露的合作框架外,公司内部的核心创始人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并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根据天眼查的工商登记信息,小儿方健康董事会中出现了百川系核心高管的身影——百川医疗业务副总裁李施政,不仅位列董事席位,还被多位知情人士证实是该合作项目的实际操盘者。
但经过虎嗅核实,「实际操盘者」这一说法可能并不精准。
有接近百川方面人士告诉虎嗅,在百川内部管理架构中,负责医疗板块的李施政需要直接向CEO王小川汇报工作,而涉及小儿方健康这类重要战略性项目的关键决策,最终仍需要由王小川主导决策层拍板。只是,李施政在此次合作中展现出的资源整合能力,对项目的推动具有关键作用。
小儿方健康主要人员信息,来源:天眼查。
就算不是“实际操盘者”,李施政对于百川医疗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施政的职业图谱深挖不难发现,他是一位国内少有的兼具互联网与医疗产业双重基因的操盘手,拥有丰富的医疗和互联网经验。在加入百川之前,他曾任平安科技智慧慢病中心总经理、搜狗医疗副总裁,这些经验和背景为他在百川医疗业务中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常理,这样一位拥有医疗数字化资深履历的人,本应成为当下百川All in医疗赛道中的最适合的战略配件。但是王小川却放弃了这块“战略配件”。
业内人士透露,百川核心老班底离职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当百川选择聚焦医疗后,一些在其他赛道拥有资源优势和职业积累的人选择离职,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例如,陈炜鹏离职后投入到AI coding项目中,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想做的;另一个例子是百川原副总裁、金融业务负责人邓江离职后加入北电数智,担任行业副总裁。值得注意的是,百川与北电数智一直是合作伙伴,而北电数智方面也看重邓江在金融领域的行业积累。
另一种原因则是契合度、性格和能力匹配度等因素的不符。有近百川人士告訴虎嗅,它们认为这些人的离职并不难以理解。“抛去利益层面,大家只是不再有共鸣了”,该人士告訴虎嗅。
而另有熟悉王小川的人士向虎嗅透露,王小川在做事情时有着“动态调整”的风格,这种风格是根据市场反馈、技术趋势等因素快速调整公司方向。在该人士看来,这几个百川核心高管的离开其实是过去半年百川战略转型的体现:从多赛道布局转变为“all in”医疗,百川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创业公司罕见的战略急转弯。
回顾该独角兽大模型的商业路径嬗变:过去12个月内,这家独角兽曾经采取多线作战策略,全面覆盖全产业链——既集中于基础模型的研发,又在toC端布局互联网产品,同时在toB市场同步开拓金融、教育、法律等垂直场景。而今,根据两周年全员信披露,四条战略级业务线已悉数收束至医疗领域。
从过去半年持续升级的组织架构调整中,战略聚焦的意图愈发明确和清晰。当下,百川正在系统性剥离金融、教育、C端等非核心业务线,并完成向医疗AI赛道的战略收缩。
值得关注的是,据多位接近公司的独立信源透露,百川目前的现金流储备确实充足。若此次架构调整能够实现决策链路扁平化与资源精准投放,也许这场医疗赌局将会有更大胜算。
百川押注医疗的胜算几何,值得关注的因素层出不穷。
“百川放弃金融和C端是明智的选择。现在,智谱、百度、字节等公司都在疯狂地扩张,看不到的盈利可能性。而医疗,正是百川成立时的初衷,也是唯一能与大厂避开竞争的差异化路线。”一位百川的投资人向虎嗅表示。
该投资人还认为,“百川在医疗业务上的策略应该先TOB再TOC,TOB短期内即有收入,而TOC预计至少3年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百川内部虽然整体思路上已经理清了聚焦医疗的明确方向,但是在具体业务转型等环节仍然存在“全员加速”的状态之中。
以开篇提及的百川“百小应”为例,目前百小应最新定位是“医学增强的大模型”,而在2024年5月百小应发布之初,其定位是一款“AI应用”,根据官方介绍,百小应可以快速阅读文件、整理资料、辅助创作等。在两周年全员信中,百川官方对百小应的描述变成了可以“通过医学推理和循证医学的注入,提供真实、权威的回答和引用,实现‘MDT in One’,成为医院、医生临床与科研的强大助理。”
这种定位转变意味着,曾经通用的聊天机器人百小应将踏入医疗细分领域,逐渐演变为医疗领域的AI应用。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百川正全面推进B端和C端的AI医疗发展。
实际上,百川对百小应的战略调整并不难理解。从2025年的一季度开始,DeepSeek的出现,已经迫使大厂在C端应用这片领地加速跑马圈地。即使曾在2024年月活稳居Top 3的kimi,在DeepSeek发布后也大幅跌落。根据Xsignal数据,百小应的MAU最高点仅有50万用户,这还是web和app双端数据的总计,而且仅在2024年5月产品发布时出现过一次,随后便一路下滑。
据近期百川方面人士透露,关于百小应的“加速调整”即将到来。
事实上,王小川,这位来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锋,始终抱持着“超级应用”的理想梦想。在百川,他曾经一度渴望将医疗和超级应用这两个梦想紧密结合起来。过去两年,他曾多次公开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医疗是百川打造超级应用的最佳场景”。
如今,在百小应的最新调整中,似乎看到了这个超级应用的雏形。然而,对于医疗领域而言,从选择细分场景,到赢得用户心智,再到找到商业模式,是一个尤为漫长、复杂的过程。但是,在这条赛道上并非没有先例。
就在今年2月,硅谷一家AI营养诊疗平台“Fay”脱颖而出,在完成最新一轮由高盛领投的B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5亿美元。目前,这家公司的规模效应和商业模式已臻完善。简言之,Fay通过连接营养师和用户,构建了一个社区。在这个平台上,营养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用户也能获得免费的营养方案;而Fay并不会向这些注册营养师和用户收取费用,其真正的企业用户是保险公司。
然而,这条路国内走得却不那么容易。
近期,华为的医疗领域进军消息开始传出。3月初,华为宣布设立第二十一军团,即医疗卫生军团。这一举动在商业模式上与百川的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华为在医疗领域的进军方式主要是提供底层硬件、服务器和云服务等基础设施,而中间的模型层服务则由大模型厂商或医疗AI公司来牵头。
而百川则是通过双向AI应用,既为医生提供了诊断辅助,又为患者提供了咨询服务。或许,这也正是百川的竞争优势所在。
然而,挑战也在于,如今大模型商业化路径还处于迷雾之中,百川医疗战略何时能跑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待解局。有接近华为方面的行业人士向虎嗅透露,在华为与医院等客户链接中,还有一层是模型层,但软件这部分的钱并不好赚。
Xsignal创始人刘震认为,大模型与真人医生之间应实现“双医模式”的协作,即针对专业人士和普通用户两个方面的服务,而不是简单地取代真人医生。刘震认为,AI在医疗领域的可能应用仅限于四个方面:医学研究、医生培训、诊断和治疗。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只有医学研究领域有可能实现AI的应用,但是这也伴随着很高的难度和少量的客户群体;而其他三种应用形式,如医生培训、诊断和治疗暂时看不到商业价值或价值较小。
然而,王小川想将AI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推向超级高度,或者说百川想从AI大模型赛道全面转型到AI医疗领域,也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即是否继续投入预训练的成本。
据百川内部人员透露,基础研发技术负责人陈炜鹏已主动离职。另外,根据两周年全员信,有行业人士解读为,百川未来可能会缩减对预训练的投入,尤其是在“all in”医疗领域的战略布局之后。然而,有接近百川方面的人士则否认了这项传言,表示公司并不会放弃预训练的相关工作。
但可以确定的是,调整定位后的“百小应”未来不会再执着于一种模型底座。据接近百川方面人士透露,百小应未来不排除会接入DeepSeek、Qwen等优秀的模型,对于百川来说,没有必要自己炼制一个底层模型,应该将资源全部聚焦于医疗领域。
在两周年全员信中,百川还提到要推出医疗增强的通用大模型。对此,百川方面对虎嗅表示,之所以选择医疗增强的通用大模型,而不是完全切换成垂直领域的医疗行业大模型,是因为如果做完全垂类的大模型,就会损失通用能力。
对百川对医疗的聚焦,以及对通用大模型的坚持,有大模型行业人士表示认同,认为“目前应该以通用大模型为核心,同时建立垂直能力”,而不是将通用大模型完全放弃,转而聚焦于特定的垂直领域。
从这一点来看,尽管“all in”医疗,百川医疗也并没有把自己的后路全部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