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十二岛主)
走到第九届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今年在竞赛选片、展映选片、嘉宾阵容、主题论坛等各方面,迎来了一个全面的“至高点”。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了解甚至直接来到平遥,在这里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影片。对于平遥影展来说,之前最大的招牌与特色是“著名导演贾樟柯创办的影展”,而到了第九届,平遥作为一个链接全球艺术电影的节展,其本身的影响力,正在更鲜明地展现出来,成功实现了从个人IP到品牌IP的过渡,彰显出平遥影展的非凡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笔者在过去的八年间,曾经报道过七届平遥影展,今年是第八次,从2017年开始,也算是见证了这个影展从诞生到探索、迷茫再到今天找到出口的全过程,拥有许多对影展的观察和感受,在接下来的一份文字中将一一与大家分享。
"你追我赶,电影节也卷起来了"
今年平遥影展的举办时间仍然保持在9月24日-9月30日之间,这个时间表。值得注意的是,釜山电影节今年提前到了9月17日,这两年来,电影节的时间表不断提前,导致了“亚洲首映”的竞争愈加激烈,这也让人感叹电影节的发展速度愈加快。
卷起来的结果最后肯定是造福影迷,虽然像《狂野时代》《日掛中天》等中国影片最后亚洲首映没有落在平遥,但其他很多影迷们同样关注的重磅影片,如《一战再战》《137号案件》《女人和孩子》等,选择在平遥进行亚洲首映,可以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与釜山电影节的选片实现了差异化。
有趣的是今年平遥影展还专门请到了釜山电影节创始人、前任主席金东虎来做了一场大师分享,并将本届的“中国电影海外贡献荣誉”授予了他,这算得上是一次全面的对釜山电影节的致敬。釜山已经办到了第30届,今年首次开设主竞赛,而且还不断调整举办日期,这也可以看到近些年平遥影展的崛起对它的影响,这也在侧面印证了平遥影展不仅是在中国地区,在亚洲地区甚至世界电影节维度上,都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一支新力量。当然,未来两个电影节是否可以保持友好状态,各自在交流与碰撞中找到的新的差异与自身不可替代性,这也是我们会持续关注的焦点。
对于媒体记者来说,这个时间段仍然是令人头疼的,因为国庆档影片的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记者只能择其一,或者疲于奔命地在北京与平遥之间穿梭今年特别遗憾的是,因为有工作安排,笔者提前回到北京,不仅错过了一些重要影片,也没有见证颁奖的荣誉时刻然而,在今年和一些媒体同行的交流中,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明年遇到这样的“二选一”,会更加坚定地选择全程留守平遥,因为国庆档影片后面还可以补上,但平遥展映的很多影片,确实具有很强烈的稀缺和独特性,再加上氛围好以及对媒体的良好待遇,还是不想错过在平遥的时光。能看得出,平遥影展也是通过内容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待遇条件等硬实力的提升,让更多的人能够坚定地做出选择。
影响力越大,考验也越大。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平遥古城、来到平遥电影宫,对整个电影宫甚至古城的接待能力,变得一次严峻的考验。
实际上,相比初始几届,平遥古城已经伴随着山西文旅的热潮,需要款待更多的游客。现在,一旦进入古城,迎面而来的便是穿着古风服装的“晋商少奶奶”们,以及不断增加的旅拍店,这些店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价格竞争。当然,平遥影展作为一张非常重要的文化名片,如果能与之结合,也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古城下西门的炸鸡店,凭借10元3个的超低价格,吸引了许多影展参加者购买,2023年贾樟柯在影展对谈中向王俊凯推荐了这家炸鸡店,炸鸡店的生意因此而更好,并且还播放着这段对谈视频,店家也挂上了招牌“平遥国际电影展打卡地”。王俊凯推荐的牛肉羹,也被各大饭馆列为招牌推荐菜,明星效应是商家都想捕捉的。
王俊凯今年担任卧虎单元评审,在平遥停留的时间更长了,从开幕到闭幕,大量的粉丝们聚集在影展现场,不仅在红毯区等待偶遇,还购买电影票,渴望在各个地方与偶像擦肩。但是,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如某场王俊凯参与观影的放映中,有粉丝全程拍摄王俊凯的照片,这使得现场的观影秩序变得较为混乱。在观影结束后,王俊凯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条严肃的声明:“请尊重电影!尊重每一位走进影院热爱电影的观众!文明观影,遵守观影礼仪,是对创作者最基本的尊重!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
可以说,平遥影展的发展到了中期,王俊凯的参与使得更多非影迷群体开始关注这个影展。平遥影展与王俊凯维持着紧密且稳定的合作,每年都会邀请他以不同的身份前来体验,但影展与粉丝之间的关系确实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今年更是出现了上述的一幕,对于影展组委会来说,明年需要更审慎地进行考量:如何在不影响影展运转及基本秩序的情况下,还能发挥知名青年演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今年的片单异常重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影迷前来,尤其是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在平遥进行中国首映,这加强了影迷购票的吸引力。但电影宫的影厅数量和承载量确实有限,购票系统更是“压力山大”,不出意外地在开票当天崩溃了。如何接待好影迷观众,能让更多人看到想看的电影,同时从购票到观影,能有舒适的、顺畅的体验,应该是平遥影展在下一个十年亟待解决的问题。
「‘神片’‘烂片’少了,选片更稳健了」
每年来到平遥影展,个人最关心的实际上是藏龙单元,这个平台有能力发掘出华语地区的潜力新锐导演,因为历史证明,许多已经成功的青年导演都是从平遥走出来的。藏龙单元的质量和水平也将影响这届影展在影迷中的评价。
今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藏龙单元首次引入了动画片和纪录片这两种形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转变。在没有特别强有力的剧情电影的情况下,不如给动画片和纪录片更多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影展选片的多样性和 diversity,也会避免出现前几年在平遥“神片”“烂片”出现的尴尬局面,观众和创作者都不舒服的情况,整体呈现愈加稳健的态势。
今年的影片中,笔者选几部看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和电视剧,分享一下对观感的印象:
《大概前12天》:导演在发布会上也表达了对鲍姆巴赫的热爱,于是,这部电影便受到《弗兰西丝·哈》的深远影响,试图使用相似的描绘方式,刻画当代文艺青年的形象。虽然确实在台词编排和演员表演上缺乏灵气,但格蕾塔·葛韦格那种天然的气质是世界电影坛罕见的,这部电影只能被看做是一部敬畏的致敬作品。
《西渡》:今年藏龙单元中极为少见的奇幻类型电影,却巧妙地将悬念的罪案作为故事的外壳,置于看上去写实的环境设定中。因此,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从开场就不能分神,因为很容易被导演布下的“时空迷宫”所吸引,而迷宫的每一分叉都是由导演的奇思妙想延伸出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经历的结果,氛围潮湿、躁动、不安,感染观众。导演罗艳之前是《暴雪将至》的执行制片人,这两部电影在气质上有相近之处。罪案的真相并不重要,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外部环境对人心的压迫和进而导致的彷徨与异化才是影片真正要展现的。在《西渡》中,核心聚焦的就是潘斌龙饰演的伍石玖这个角色,这个失败的父亲和想逃离过去的男人身上有着太多需要观众解开的谜团
《浪花儿》:纪录片聚焦大学生从毕业到工作几年心路历程的转变,追问主人公的心路之旅。两位主人公的选择非常有生命力,但导演的处理方式相对陈旧,素材太多,可能剪辑到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长将会更好。虽然影片质量一般,但仍然推荐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观看,这部电影。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发展的路径往往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预期走,这时保持初心很重要。我认为《浪花儿》在追问初心方面做得还算细腻,具备院线的可能性,但希望导演能够再调整。
《果然》:本届平遥影展“藏龙”单元中最“慢”的一部华语电影,甚至比李冬梅的上一部《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还要慢。有一位母亲发现自己怀孕,然而在短暂的将为人母的喜悦之后,她被告知孩子的胎心停止,并做了流产手术,这本该是这世间最大的悲哀。但导演却把所有强情绪戏全部去掉,只在影片里留下了淡淡流淌的日常,以及那些情绪暗涌的沉默场景。这给影片的观赏营造了很高的门槛,但如果真的看进去,和主人公实现心理上的同频与情感共振,还是能明白导演的意图。其实,这是一部完全反类型,甚至反常规电影语言的一次大胆尝试。
《劳途归巢》:本届藏龙纪录片最佳,拍摄粗犷,选择拍摄对象特别出色,记录了一名乡村青年,热情而充满希望地投身于当地酿酒厂的劳作,面对年迈父亲、失智母亲、出走妻子、年幼女儿构成的全部现实。细细想想,这近几年鲜见聚焦底层人生活的充满生猛质感的纪录片,但曾几何时,我们曾经有许多这样优秀的纪录电影,但创作者有时候自我审查,没有耐心更没有信心愿意把时间和镜头聚焦到像这部电影主人公一样的普通人身上。虽然有人说关于酒厂的部分拍得太像江小白宣传片了,但我觉得这样的题材能够安全走到观众面前,一定是想了很多方法,甚至找到了一层隐形的保护壳,导演是有智慧的。
《八九点钟》:对留学生生活的描绘,能够看到导演的风格受到洪常秀和滨口龙介的深远影响,虽然是模仿,但仍然能够捕捉到一丝灵魂的渴望,不算尴尬。主要是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流动捕捉得非常精准,以及一些细节的展现非常有趣。因为这几年真的接触了许多留学生,他们的行为方式、世界观以及对待感情的方式真的高度一致于电影中拍摄的描绘。片名为“八九点钟”,作为本该是八九点钟太阳一代的年轻人,处在如此高度的迷茫状态中,确实是一件令人唏嘘的事情。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一年诸如《深度安静》《核》《世外》《杀手#4》等受金马奖提名的影片都在平遥影展上放映,并且获得了奖项的认可。或许,平遥将会成为新的窗口,预先展示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区的金马入围影片,对电影艺术的交流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汇合点"拥有一定的独特意义,作为一个交叉点,汇合点不仅仅是两条线路的交汇处,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象征,它象征着不同方向的思想和情感的汇聚和融合。
每年,平遥影展都会拥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定为“汇合点”,官方的解释是:“2025年,以电影为纽带,故事与故事再一次在平遥交汇,人与人再一次在平遥连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角度,而且国内也确实只有平遥影展,可以在“汇合点”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生发出更多具有人情味的意义。
选片层面的交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今年笔者认为很有意义的一场交汇对话,是请到了今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斩获奖项的三部中国影片导演,他们分别是柏林电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的《生息之地》导演霍猛、戛纳电影节斩获特别奖的《狂野时代》导演毕赣、威尼斯电影节斩获最佳女演员奖的《日掛中天》导演蔡尚君。今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在世界维度中收获极为丰富的一年,几乎每一个国际重要电影节都能看到中国电影人的身影,而且还能获奖,这说明我们不仅重新在与世界电影艺术接轨交汇,中国电影人的创新与突破也在获得越来越多世界观众的认可和赞赏。
今年这三部获奖影片的导演齐聚平遥,之所以说只有贾樟柯能够邀请到,也确实是因为三人都与贾樟柯和平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霍猛导演之前最知名的作品《过昭关》是在平遥藏龙单元竞赛中夺冠的,2020年贾樟柯还邀请霍猛前往柏林电影节,举行了一场以传承为主题的对话交流;毕赣导演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贾樟柯对他的电影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蔡尚君之前曾经在平遥影展担任评审,今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中还有一位赵涛为影片努力争取了荣誉,可以说今年三位导演的平遥聚首,进一步证实了平遥影展在国内艺术影展中的翘楚地位,也是对贾樟柯多年来向艺术片导演坚持不
除了这层意义之外,由于平遥是国内唯一有电影宫概念的影展,所以它也具备了国内场域感和亲切感最强的影展的特质,每年来到平遥的影迷都会在这里汇聚,电影宫虽然不算大,但每一个角落都熟悉,观看电影后散场出来,很容易就与老朋友重逢,很多朋友可能是在平遥认识的。由于它的创办时间不算太长,9年的时间,也见证了很多人的变化,所以“汇合点”的意义更加深化,平遥影展真正地变成了电影人、媒体人、影迷重聚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暂时离开城市的喧嚣,沉浸在山西人慢下来的生活节奏中,大家一起聊聊电影、聊聊最近的生活,即使时间很晚了也不怕,不用急着去赶地铁。这种聚合感是贾樟柯最早创办影展的时候就提出的,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累积,终于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迷影乌托邦”,一路走
明年,平遥影展将迎来第十届,贾樟柯在采访中透露,明年将将焦点集中于对费穆先生的致敬上,无论是将主奖项命名为“费穆荣誉”,还是将电影宫最大的非露天影厅命名为“小城之春”,都可以看到平遥影展对前辈导演的崇敬,并通过这种崇敬精神激励更多年轻的导演们。相信今年的“至高点”并不会是终点,未来的平遥影展还将带给爱电影的人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