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长城“交卷”,谁都不是“恒大”
2025年车圈最大的口水战,莫过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不点名炮轰“车圈恒大”,而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公开回怼,轻蔑地说:“整体来看,中国主流车企的资产负债情况要好于国外车企,中国主流车企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车圈恒大’”。
时至2025年8月30日,长城和比亚迪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正式出炉,数字的真实性不容置疑。比亚迪是否真的在钢丝上跳舞,而长城是否在卧薪尝胆?这份财报,不仅仅是一份实实在在的企业报告,更像是一场对彼此最激烈质疑的正面回应。
比亚迪在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中,展现了其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报告期内,集团取得了约3712.81亿元的人民币营业收入,相比去年同期的3011.27亿元,实现了23.30%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归功于其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持续放量。
在营收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比亚迪的盈利能力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约155.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6.31亿元增加了13.79%。此外,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136.00亿元,同比增长10.43%。
比亚迪的核心利润指标稳健增长,明确地表明其规模扩张并非以牺牲利润为代价,而是实现了有质量的增长。
在交付层面,财报中明确提到,本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3.0%,稳固了其在市场中的龙头地位。汽车全市场市占率也同比增长了2.2个百分点,达到了13.7%,展现出其在行业中的领先优势。海外市场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出口量同比增长达到1.3倍,充分展示了其全球化战略的快速成效。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318.33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41.78亿元,大幅增长了124.52%,这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非常强健,为后续的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比亚迪的主要增长点将聚焦于技术深化和市场拓展两方面的同步发展。技术方面,比亚迪推出了“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和“全民智驾”战略,旨在推动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全面普及,这将成为其产品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同时,“超级e平台”的发布,特别是在闪充技术上的突破,有望解决纯电动车的补能痛点,进一步提升产品吸引力。市场层面,随着“夏”、“秦L”、“汉L”、“唐L”以及高端品牌“仰望U7”等一系列新车型的陆续推出,其产品矩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能够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同时,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将持续,成为其重要的增量来源。
长城汽车在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则显示出了一定的紧迫感。
报告期内,长城汽车实现了923.35亿元的营业总收入,较去年同期的914.28亿元增长0.99%,基本保持稳定。然而,在利润方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37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70.58亿元下降了10.21%,出现微弱的回落。
财报解释称,净利润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公司开启新的产品周期,掀起了直连用户的渠道模式加速发展,同時加大了对新车型、新技术的上市宣传和品牌提升投入,这些举措的结果是长城汽车在短期内暂时承担了利润的波动,以换取长期的市场布局和品牌转型的成果。这表明长城汽车正以短期利润为代价,换取长期的市场布局和品牌转型。
长城汽车上半年累计销售568852辆,同比增长2.52%。虽然总体增长速度平缓,但其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却更加引人注目。
当我们拆开这个交付数据,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车型销售了160435辆,同比大幅增长了23.64%。这个数据明确表明,长城汽车在智能新能源赛道上的投入已经开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销量,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哈弗品牌上半年销售323702辆,同比增长8.89%,继续保持其销量的基石。坦克品牌上半年累计销量104129辆,坚持在越野SUV细分市场的强势地位。主打30万以上混动SUV、MPV市场的魏牌累计销售32369台,同比增长60.34%,在高端新能源市场取得明显的进展。
对于下半年的增长点,长城汽车的布局同样清晰。技术层面,公司将继续推进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Coffee OS 3智能座舱系统及Coffee Pilot Ultr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和迭代,这些都是其产品智能化的核心支持。
产品层面,除了现有强势品牌如哈弗、坦克、魏牌的持续发力外,欧拉品牌的战略转型及其首款纯电SUV的推出,将是其在新能源市场寻求更大突破的关键棋子。同时,长城汽车的“生态出海”战略正在加速推进,上半年海外销售接近20万辆,保持了强劲的出口势头,全球化布局将为其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2025年5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公开表态,将高负债率的同行比作“车圈恒大”,这番言论在业内被广泛解读为暗示比亚迪,指出其高速扩张背后可能潜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特别是高负债率问题。这一言论将公众的视线聚焦到了比亚迪的资产负债表上。
比亚迪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的数据,对这一市场疑虑做出了直接回应。从绝对值来看,比亚迪的负债总额确实出现了增加。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负债合计约为6015.92亿元,相比2024年末的5846.68亿元,增加了约169.24亿元。如果仅仅从负债总额的增长来看,似乎验证了外界对其债务规模扩大的担忧。
然而,衡量一家公司财务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并不仅仅是负债的绝对值,而是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总资产在负债增加的同时实现了更大幅度的增长。截至2025年6月30日,比亚迪的总资产达到8463.43亿元,相比2024年末的7833.56亿元,增加了629.87亿元,增幅为8.04%。这种资产的快速增长,是由其产能扩张、技术投入以及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存货、固定资产和货币资金的全面增加所驱动的。
在总资产增速远高于总负债增速的情况下,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实际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根据财报数据的计算,这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末的74.64%下降到了2025年6月30日的71.08%,下降了3.56个百分点。
这一关键数据的变化,明确表明比亚迪的财务杠杆水平正在取得优化,整体财务结构趋向更加稳健。公司的扩张正是在有效的资产增长支撑下进行的,其偿债能力并未因负债规模的扩大而削弱,反而有所增强。这表明,虽然公司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但其财务管理保持了相对的审慎和有效性,用实际的财务数据回应了外界关于其高风险运营的质疑。
虽然长城和比亚迪之间,单从业务上来看,冲突的领域相对较少,但是这两家的暗流已经潜伏很久了,就像2023年,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王朝系列车型排放不达标一样,而比亚迪当时则直接回应称“长城汽车的举报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在双方互相的鄙视中,长城汽车与比亚迪之间的竞争态度达到了新的高度,长城看不上比亚迪高资产负债率,而比亚迪则认为长城永远不能进入新能源的核心竞争圈。然而,长城汽车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特别是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具体部署,可以被视为对这种市场看法的有力回应。
财报中最直接的证据是其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明显增长。前文提到,长城上半年销售量达16万0435辆,同比增长率高达23.64%,清楚地表明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战略已经从概念转变为实际生产,并且增长速度可观。
欧拉品牌的转型尤为关键和具有代表性。
自欧拉品牌诞生以来,它凭借其独特的复古造型和精准的定位,成功登陆女性用车细分市场,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这种确定的定位也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2025年的财报和市场信息揭示了欧拉品牌正悄然推动一次深入的战略扩大。其目标用户群体从原来的单纯女性用户,扩展到了更加广泛的青年群体,包括单身人士和年轻家庭。这意味着欧拉未来的产品将在设计、功能和营销上传递更加包容、更加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以吸引更加元化的消费者群体。
更具战略意义的一步,是欧拉品牌即将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首款纯电SUV,这标志着欧拉品牌对市场的进一步布局和扩张。众所周知,SUV是长城汽车最为擅长、市场认知最强、技术积累最深厚的领域,欧拉品牌推出纯电SUV,必将对这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将新能源技术与自身最强大的优势品类相结合,是长城汽车发挥体系能力、实现后发追赶的必然选择。这款欧拉SUV的推出,意味着长城汽车正式在主流纯电SUV市场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标志着其对新能源领域的决心和实力。然而,欧拉品牌不会直接面对市面上的主流SUV品牌,如理想、蔚来、零跑,而是将其主打紧凑型市场,瞄准中型到中大型之间的空白市场空间。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转型,长城汽车还在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根据2025年6月底的市场信息,长城汽车正对欧拉品牌进行销售渠道和销售目标的调整。公司为欧拉品牌设定了国内外市场年销量5万辆的目标,这对于一个正在转型的品牌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计划为欧拉品牌单独建立销售渠道,并加大渠道招商力度,计划在年内将门店数量扩张至400家。这种渠道的独立化和快速扩张旨在为欧拉品牌塑造全新的、独立的品牌形象,并提供更专业、更聚焦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与服务体验,这是其决心在新能源市场大干一场的明确信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高管之间的公开评论和“口水战”往往被视为品牌攻防的一部分。然而,在长城与比亚迪的案例中,这些看似尖锐的交锋,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导航”作用。双方的批评似乎都精准地指出了对方需要向市场证明的领域,并促使对方用实际行动和数据做出了回应。
2025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几个可能深刻影响行业格局的新变量。
在2025年7月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表达了明确的立场,指出在智能化发展日益加速的当下,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不得不适应价格战的趋势,并参与“内卷”。然而,价格战正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核心阻碍之一,主机厂为了抢夺市场,迫使自己调低价格,这样,“零公里二手车”这种病态的情况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行业“反内卷”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行业共识的形成,对于习惯于通过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发起价格战的比亚迪而言,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行业监管和舆论导向开始抑制过度价格竞争,将迫使比亚迪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品牌价值来维持市场地位,这对它的营销策略和盈利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
除此以外,“60天账期”政策对供应链关系的重塑,也给这些传统豪强带来了严峻的现金流压力。
长城汽车财报中提到,今年6月,长城汽车承诺将支付账期统一到60天内,助力全产业链健康发展。这一举动回应了国家对改善供应链企业生存环境的号召,但也对自身现金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长城汽车和比亚迪这样的拥有庞大且复杂供应链系统的传统豪强而言,缩短对供应商的支付周期意味着需要储备更充裕的营运资金。从现金流量表来看,长城汽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去年同期的93.57亿元轻微下降至92.15亿元,而在营收和销量双增长的背景下,这个微降反映出其在渠道建设、营销和供应链支付等方面的投入增加。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141.78亿元暴增至318.33亿元,展现出极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其应付账款从年初的2416.43亿元下降到2352.14亿元,这表明比亚迪在销量大幅增长、现金回笼加速的同时,也在加快对供应商的支付,但其强大的市场地位和运营效率使其能够轻松应对这一变化,现金流状况反而更加健康。
随着90万元豪车税门槛的实施,对比亚迪的品牌向上战略,尤其是对“仰望”系列,构成了直接的挑战。“仰望”作为比亚迪冲击百万级高端市场的旗舰品牌,其车型的定价区间正好落入豪车税的征收范围。之前,豪车税门槛为130万元,只有仰望U9需要补缴豪车税。但是,新政的实施后,90万元以上的车型都需要缴纳豪车税。作为仰望系列最受欢迎的车型,仰望U8因此也被纳入豪车税的征收范围中。
这项政策将对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产生显著的影响,可能会抑制一部分潜在需求,对“仰望”系列的销量和市场接受度造成压力。对于比亚迪刚刚通过技术实力建立起高端形象的比亚迪来说,如何在政策影响下维持高端产品的市场热度和盈利能力,将是其下半年面临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