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半马“翻车”,先别急着祛魅

机器人半马“翻车”,先别急着祛魅

摔倒是标配,瘫痪是常态,“掉头”也不稀罕……上周末,在北京亦庄举行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为科技行业贡献了新的热点。但是,比赛现场的各种意外事件,也让许多观众和围观群众纷纷表态:对人形机器人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830年,蒸汽火车诞生之初,在美国巴尔的摩市郊区曾举办过一场历史性的竞赛,蒸汽火车与马车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当发令枪响后,马车瞬间冲出遥遥领先,而火车则笨拙地在原地冒烟鸣笛,围观的人群中,也满是对火车的嘲讽和不屑。

从蒸汽火车到人形机器人,似乎每当有新技术诞生,总要经历这样的“马车式群嘲”。而当下正遭遇“尴尬期”的机器人产业,是否真的被高估了?

机器人的全面「入侵」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分类,机器人可以被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囊括了个人/家庭机器人、专业机器人。与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工业机器人不同的是,服务机器人由于面向大众提供服务,每一次创新都能引发社会对“机器人取代人工”时代的深切忧虑。

以被打工人自嘲的“保底”岗位——“铁人三项”(外卖、网约车、快递)和“吉祥三保”(保安、保洁、保姆)为例,人们曾一度认为,这些“退路”会被机器人悄然蚕食,逐渐取代人类的劳动力。

姑且不说去年屡次上热搜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已经让整个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群体瑟瑟发抖。在操作较为复杂的外卖和快递行业中,机器人的兴起也使外卖员和快递员的工作声音不绝于耳。

图片

图片来源:萝卜快跑宣传片截图

根据美团最新年报,截至2024年底,美团自动配送车和无人机分别累计完成491万单和45万单。近期,美团无人机在迪拜开启了商业化运营。2025年3月20日,美团无人机在中国香港完成了首单低空物流配送任务。

顺丰集团官方公众号显示,2024年9月第18届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供应链博览会上,顺丰除了展出先进的无人机外,还展出了楼宇配送机器人“小丰”。该机器人拥有一整套的感知能力和成熟的定位导航系统,以及云端智能调度功能。它能够实现与智能电梯、智能电子门、智能闸机等物联网设备的相互连接,覆盖整个楼宇的各个场景。

这就意味着,通过无人机或无人配送车的中转,再结合楼宇配送机器人的最后上门配送,就可以理论上实现无人化配送。

图片

实际上,在许多酒店中,楼宇配送机器人已经长期“上岗”,甚至变成了服务升级的必备配件。外卖员或快递小哥只需将物品放置在机器人中,机器人便能自动进入电梯,识别楼层和房间,并为房间打电话,提醒客人开门取物,完成配送流程。

“吉祥三保”同样不能幸免。

早在2016年,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湖南万为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携手,为深圳市公安局定制开发了智能安保服务机器人AnBot。随后,这款机器人在深圳宝安机场T3航站楼正式上岗,成为了国内第一台在机场服役的智能安保机器人。

据媒体报道,AnBot机器人主要在深圳宝安机场执行日常巡逻防控和智能服务任务,通过其机器人摄像头的智能监控,实现民航安检前置、移动人像识别功能,并将相关图像信息实时回传公安大数据后台,进行对比分析和实时预警。AnBot机器人的四大应用功能具体包括自主巡逻、人像识别、智能服务和突发应对等。

图片

图片来源:万为智能机器人官网

对于保洁行业而言,除了扫地机器人已经在家用市场广泛普及外,面向B端的清洁机器人也已具备了自主规划路径、充电和倒垃圾等功能。

此外,如饭店的传菜机器人、公园或家用的割草机器人,纷纷步入商业化阶段。“润物细无声”的替代,让普通打工人们不禁感到担忧,岗位的竞争从“人对人”向“人机混战”转变。

硅基进化卡出现了bug。

无怪打工人担忧,如今,无论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还是融资热度的高度看待,服务机器人赛道都是一片火热的浪潮。今年以来,宇树科技在春晚上的“机器人秀”,再次把服务机器人的热浪推向了新的高度。

4月1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正式开幕。展会首次设立的服务机器人专区引发了最大的关注。专区中,展示了全球首个能完成侧空翻动作的人形机器人;同时,也展现了具备迎宾、交互、导引等功能的服务机器人,旨在推动无人化智慧楼宇的发展还有广泛应用于清洁、防爆、导诊等各类作业场景的机器人等多种类型的机器人,展现了智能技术的前沿成果。

在展会和新闻外,一组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沙利文研究资料显示,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21年急速增长,接近20亿元,到2023年约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1%。预计,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张,2024年的约30亿元将增长至2030年的超过1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3%。

免费 人工智慧, 倾斜射击, 充滿活力 的 免费素材图片 素材图片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高,达到近19万家。截至2025年3月19日,我国已注册超过4.40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从企业存量角度看,我国现存的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了84.9万家。

据机器人大讲堂&立德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相关领域共发生431起投融资事件。从融资情况来看,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共发生亿元级融资事件98起,千万级融资事件104起,百万级融资事件12起,融资金额未披露事件217起,涉及已披露总金额约在425亿元到563亿元人民币(IPO、定向增发除外)之间。

然而高热度和高投资,并没有促使服务机器人行业在商业化应用中产生质的飞跃。

在亦庄的人形机器人半马过后,获得冠军的天工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工2.0机器人即将发售,将实现小批量量产和应用。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其价格将与一台入门级的小轿车相差无几。

从中国的制造能力来看,量产人形机器人并不是难题。难题在于,商业化途径是什么?然而,唐剑对此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实际上,当前除了将人形机器人作为“电子宠物”推向C端市场,如之前的“机器狗”一样,鲜有企业能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模式成功落实。

图片

图片来源:BostonDynamics官网

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问题,始终是人们的热议话题,人们始终在质疑何时才能看到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

今年3月前,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达了他的看法,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他认为,人形机器人企业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技术成本高昂,动辄数十万元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实际场景的付费意愿;二是落地场景模糊不清,缺乏真实的市场基础。

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虞磊也认为:“人形机器人仍然难以大规模应用到生产制造或商业服务中。”即便是已经投入商业化的其他类型的服务机器人,也正处于和人力角力的过程中,尚未占到上风。

一边是行业的超高热度和客观预期,另一边却是在商业逻辑上尚未找到立足之地,人形机器人面临的矛盾和纠结,就像人类的科技树从碳基向硅基的关键时刻卡住了bug。

让灵感在语言中飞舞,措辞变得更加绽放,如同轻盈的羽翼在语言中翩翩起舞,让文字的质感变得更加柔和细腻。

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嘲讽,不是单纯的、恶意的负面情绪,而是由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所引发的一种失落的情绪。主要原因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程与人们的预期之间尚有“一丝”距离。

图片

早在2018年,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就预测,未来十年中,物流包裹的自动配送将实现80%的普及。但是,如今,麦肯锡预测的时间进度条已经加载到了70%,然而包裹的自动配送仍然只存在于纸上谈兵的蓝图之中。相反,物流末端对人力的依赖却是日益增加。

根据美团研究院《2023年·美团骑手权益保障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数據显示,在美团获得收入的骑手人数于2020年曾经达到470万人,至2023年则已经增长到745万人。

图片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9年快递市场监管报告》也证实,截至2019年,我国快递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越300万人。2024年,国家邮政局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国快递从业人员的总数已经超过400万。

至于10年前就出现的餐饮机器人,目前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仅为1%。

普渡科技创始人张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达了他的看法,指出公司推出的“欢乐送”送餐机器人可以每天送餐300盘,客流量高峰期可以达到400盘。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台机器人可以代替1.5名到2名服务员的工作。同时,机器人售价在4万元到6万元之间,使用寿命可达10年,而许多餐厅每年的服务员综合成本至少达到5万元到6万元。

然而,理想的数字就像实验室里的汽车油耗,几乎很难达到。餐馆里的狭窄通道、不规则的地面和轻微的陡坡都可能变成服务员的“天堑”。此外,送餐机器人在高档饭店和连锁餐饮中或许能够发挥其作用,但是在中小型餐饮门店中,它们往往因功能单一、无法点餐、需要人工干预等问题而沦为“吉祥物”。

在2022年,送餐机器人行业突然受到普遍性的裁员危机的影响。普渡科技从其规模峰值的3000多人中裁员至500多人;擎朗智能从2022年初至年中大致削减了800人;面向酒店的送物机器人制造商云迹科技也从原先的700人缩减至300人左右。

图片

早在市场上就出现了安保机器人,这些产品虽然满足了刚需,但由于需要高度定制化,对产品供应链成本控制的要求较高,同样在成本和效率上无法替代人力。曾任职于某公司的张涛在公司内部邮件中无奈坦诚道:商用机器人行业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灵魂问题,那就是全行业未实现盈利。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服务机器人将是那列疾驰向前的“火车”。只是现在或者是短期内,它们还没有能力跑出媲美“马车”的速度。

人们对人形机器人寄予厚望,也对其发展速度表示担忧。但同时,真正关心技术发展的人们心里又清楚地知道:科学的历史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起有伏的,充满着激荡和探索的过程。

对于人类而言,既不需要对摔得狼狈不堪的机器人报以嘲讽,也不需要为出现某种新型机器人而忧心忡忡。就像对待AI大模型一样,将机器人视作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而不是替代者、竞争者,只会让我们以更高效的方式完成工作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

技术不语,只在某一个关键节点给人们带来惊喜。给机器人设置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地,它终究会抵达,只是当下它还需要一些时间。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 2025 www.trjyy.com  E-Mail:[email protected]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