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中医大师已经开始为你把脉了
出品: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陈广晶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无需8年的中医培养,只需每天吃几度电的赛博中医大师已经开始为你把脉了。挂号前,有AI医生分诊;看诊中,2到3秒内就能拿到自动生成的病历文书……
中医界“协和”广安门医院近期发布了“广医·岐智”大模型的功能,这一大模型作为国内第一个本地化部署“算力、模型、应用”一体化服务的尝试,被认为是AI在中医领域应用的升级。据了解,该大模型不仅全面攻入了门诊、住院、手术等核心医疗场景,还可以结合医患对话、“望闻问切”四诊信息,以及舌诊、脉诊等中医特色数据,进行多模态分析。
而且赛博老中医也正在成为中医师们的知心指引。
“大模型不是要替代中医师,”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震强调,他们的目的是引入“AI+”技术,让中医专家能够复制、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服务更多患者,从而使中医师不再被琐事所困扰,可以更多地关注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同时,他们还想利用大模型在语义理解、逻辑思考、多模态输出等方面的能力,促进中医医术的“传帮带”,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广安门医院将岐智大模型深度嵌入整个诊疗流程中,这意味着,该院每天接诊的10多万名患者,都将成为AI医生的学习资源,AI医生也将获得国内各专科顶级中医名家的全程指导。
在AI大模型的帮助下,不同医师之间由经验和身体特质导致的生理感官判断能力差异,将被最大限度地磨平,实现医师诊疗水平的高度统一性,有望短期内拉齐医院内部甚至是全国中医师的诊疗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安门医院作为国家队的顶级选手,正式下场做大模型确实具有标杆意义。大模型的学习能力,加上广安门医院的经验,业界认为这对中医行业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中医圈的AI浪潮并非仅限于广安门医院。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公开发布的知名中医药大模型超过了10个,而开发中的中医药大模型至少有50个。复旦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香雪制药、天士力等药企,均曾参与了中医药大模型的开发。这些实体正在传统中医圈掀起新一轮的风暴。
传统中医迫切需要“AI+”,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中医传统理论,深化诊断和治疗的智能化,提高中医服务水平和药物研发效率。
根据广安门医院合作方的介绍,岐智大模型的开发时间短短不到一年。有接近广安门医院的人士透露,这一项目背后既有中医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有人们对中医大模型改变行业的殷切期待。
事实上,中医因缺乏标准、主观性强等特点,在现代科学的主流评价体系中,长期备受争议。就在去年11月份,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篇文章,使20年来临床应用的“中风醒脑方”被贴上了“安全无效”的标签,这也引发了国内关于中医药评价标准的讨论。
中医行业人士指出,不能单靠这项试验就裁定中风醒脑方的有效性,文章作者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明确表示,脑出血的现有疗法在科学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尽管如此,中医药界仍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更加现实的层面上,医保支付新政的实施也在推动中医医师尽快提高服务能力。
就在前不久,医保部门推出了一个重要改革,全国最多600多项收费项目被整合成了仅有的99项,支付标准更加强调了中医师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例如针灸,这之前按照针数收费,技术高超的医生只需一针便可解决问题,而技术不高的医生可能需要扎十几针,反而收入更高。现在,医保部门将改为以疗效为标准按次计费,这旨在充分体现中医师的劳动价值和专业水准。
今年开始,医师用药行为受到更加严格的管理。为确保医师遵守合理用药规则,实施了“驾照式扣分”机制,即执业医师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将面临扣分。其中,包括如“单份病历无指征用药达到3种及以上者”“因医保超限制药品目录而扣款达到1000元以上者”等违规行为,均将被扣分。如果在一年内累积12分以上,将被暂停处方权。
这些要求已经对医院和医生的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也成为许多人工智能快速被医院接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西医结合的趋势下,中医药相关的AI产品和大模型潜在需求不断增加。
过去几年里,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日益引发关注,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西医师缺乏中医理论基础,频繁开出中成药处方,而在无法充分掌握患者用药情况下,就容易出现配伍禁忌、重复用药等问题。尽管国家组织西医学习中医药知识,但问题仍然难以避免。这对患者的健康和财务构成威胁,同时也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大模型真正用到中医药领域,也被认为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去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主管部门,也多次发文督促中医医院加快智能化升级。
简而言之,传统中医的现代化、国际化和标准化已经演变成其生存发展之路上的三个关键挑战。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成为推动其更快发展的有力驱动力。
来自:视觉中国
02中医破局的机遇?
在众多竞争者的激烈竞争中,岐智大模型仍然备受关注和期待。
“它的切口非常准,”有AI+医疗领域资深科学家表示。他指出,广安门医院选择了服务做切口,可以确保在大模型上的投入具有合理的回报。这是我国大多数医疗大模型都无法实现的。
上述科学家指出,国内医疗大模型领域和中医大模型领域都存在大而全建设和重复性建设的问题,急需建立一个客观、标准、科学和精准的评价体系,以确保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广安门医院作为牵头医院,推动建立这种评价体系的工作非常适合。
这意味着,岐智大模型不仅是“根据医学的需要、患者的需要建立大模型”的代表,更具有深远的规范行业的意义。一旦岐智大模型推向全国,就有望统一各地中医师的诊疗模式和表述方式等。
然而,构建中医大模型并非易事——这也是在全国医疗大模型热潮中,中医药大模型一直没有掀起太大水花的原因之一。同样地,靠一家医院来解决中医或中医大模型的问题,也非常困难。
中医药发展亟需现代化、国际化和标准化,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业内的老生常谈。
从智能化的角度看,中医优质的数据少且标准化不足,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阻碍。中医虽有上千年的经验,但这些经验都分散在不同的典籍著作中,不同流派对证候的表述各不相同,治疗方法千差万别。作为个性化疗法,中医历来有“千人千方”的说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都非常常见。这真令标准化的AI大模型难以消化,需要对中医数据进行深入的整理和标准化,以便AI模型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中医知识。
在ChatGPT的出现后,中国台湾的研究者便尝试将GPT-4模型作为中医执业考试的考题回答工具,从结果看,该模型的总体准确率为43.9%,远低于2名人类参与者的70%和78.4%。与之相比,该模型在西医领域的表现差异颇大。
进一步研究认为,错误的主要原因是AI对中医概念的误解,占据了55.3%。研究者指出,中医数据库的不完整性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中医被错误地认为是西医的替代医学,ChatGPT因此根据西方医学知识体系回答问题,这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中医注重个性化治疗,没有固定的黄金标准,因此在回答同一种疾病的问题时,缺乏明确的答案。
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I诊疗助理产品线总经理马文君,在阿里健康旗下小鹿中医举办的金扁鹊中医百强榜发布会现场也曾直言,中医领域对 AI 的数据要求将变得更加严格。他明确表示,AI 的数据来源必须来自三级以上医院或著名中医的高质量数据,这些数据需要经过人工精心标注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构建中医大模型,提高全国中医师水平方面,广安门医院确实具备其独特优势。从医术和人才梯队建设角度,这家1955年建立的中医医院,最初的定位就是“名医的摇篮”,经过七十年的发展,现在仅治疗和研究相关人士就达1800人,包括一位院士、三位国医大师。
1975年,该院眼科专家唐由之曾经为毛泽东主席进行白内障手术。他从一群西医和中医专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据说,只需要四五分钟便完成了手术,使患者左眼恢复了光明。毛泽东为此写下了“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的诗句),将其赠与当时还不到50岁的唐医生。
而且,广安门医院积累了多年的中医信息化和智能化数据,拥抱了多家技术伙伴的支持,如全诊医学、百度智能云和华为等。
在此基础上,岐智大模型吸收了庞大的数据量——除了22大类407万的病例数据外,还有包含中药中医疾病、中医政务知识库等9类的1400万份临床知识。这个数字在国内已经发布的中医药相关大模型中也列于前列。可以说,广安门医院将70年的临床经验和2021年以来的智慧化成果都注入其中。
然而,这样的尝试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实践中,势必还有挑战需要攻克。更重要的是,靠一家医院来解决中医或中医大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困难的。
需要多方努力
尽管存在多种争议,中医和赛博中医仍然受到许多人群的热烈追捧。
中医历来奉行著「上医治未病」的古训,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加强,中医需求的增长趋势也日益明显。行业统计数据表明,自2022年以来,中医门诊在医疗机构中的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0%以上,2023年更是突破25%,服务总量达到了近百万亿元,远超之前的水平。中医馆和中医诊所的注册数也在快速上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中医大健康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1.28万亿元,到2025年有望超过1.8万亿元。其中,“AI+”的市场空间也将超出千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中康CMH数据库等虎嗅制图。
从实力上看,赛博中医正在蓬勃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机构共同推动的中医人工智能临床决策方法和系统,巧妙结合了BERT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和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等技术,成功提高了整体中医证候预测结果的准确率,达到了95.4%的高水准。
在DeepSeek大火後,已经有广东等地人士应用了这款大模型,为家人或自己辨证开方调理身体。另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者的撰文,早在2023年就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中医大模型,可以“复刻”名老中医的经验。
关于常常被反对中医+AI的论点,即“四诊”——“望闻问切”的难题,伴随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也在逐渐被攻破。中医大模型需要的标准化、结构化、优质的数据,也将在中医本身标准化提高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增加。同时,有人认为,AI进入中医领域不仅没有实质性的阻碍,反而具有天然的优势。
“围棋的思维和中医的思维具有相似之处”,有中医专家直言。
正因为此,早在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棋手之际,他就曾对学生说:“今天是你在门口写病历,我在诊室观察。如果你不能努力学习,无法超越80%中医师的水平,明天就是你在门口写病历,AI在诊室观察你了。”
从乐观的角度看,赛博中医的兴起能够有效地弥补优秀中医师短缺的问题。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开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有中医师86.8万人。从数量上看,这只占到了全国总医师数的18%;从结构上分析,基层中医师缺口达7万人左右,且水平高低不齐。
为此,科技公司也在培养青年中医师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广安门医院这样的国家队,小鹿中医等企业也通过向基层医生开放AI诊疗助手和AI数字人,采用数字师徒模式,帮助青年中医师成长和发展,已经涵盖了上万名医生。
在硬币的另一面,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有了AI的帮助,仍然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中医师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当然,赛博中医的发展道路仍然漫漫。随着中医临床陆续指南的发布,业内人士已经提出了批评,指出这些指南中仍然存在各中医学派对同一病证疗法的不统一、推荐建议缺乏严谨的临床证据支持等问题。这也反映出各家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充分。
此外,行业还需要建立中医药相关知识库,将中医语言转化成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建立人类与大模型风险共担的机制等。这些都需要多个领域的顶级专家们的通力合作。或许也要靠既懂AI又懂中医的“通才”,潜心研究才能打通关窍。
近期内,AI的加入,激发了中医的更多具体挑战。从长远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关注中医,这将有望帮助人类更快地揭开中医的古老面纱,促进其更快地走向更广阔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