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助驾驶到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迎来强监管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辅助驾驶和动力电池技术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然而,伴随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频发的事故和争议:近期多场严重的“辅助驾驶”功能事故纠纷,让消费者对新技术的信任危机日益加剧;动力电池起火事件也再次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质疑。
4月16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工信部官网发布了公告,题为《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以下简称“公告”)。公告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须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旨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水平。
4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显示,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公布,旨在确保电动汽车的动力蓄电池安全性。相比之前,新的技术要求强调热扩散测试的重要性,要求该测试能够在“不起火、不爆炸”同时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以避免烟气对乘员造成伤害。
《公告》和新国标直指行业两大痛点:营销乱象和技术短板,通过监管升级重塑行业秩序,终结“拿命试错”的野蛮生长时代。
从“话术狂欢”到“责任边界”,是一场关于语言与道德的探索之旅。
自2025年开年以来,国内的主流车企已经相继公布了新一代辅助驾驶战略规划和技术路线,超过20家之多。光大证券预计,2025年国内L2+城市辅助驾驶渗透率将近10%,并预计2026年及之后将迎来高速增长。其中,在10万-20万元产品上推进或将成为突破放量的关键。然而,国际通用的SAE标准明确将L2级定义为“组合驾驶辅助”,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却刻意模糊界限,可能引起消费者误解的语言,导致消费者对系统能力的误判。
2025年2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携手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系统性地规范了准入与宣传准则。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信部发布上述公告后,一份疑为会议信息纪要的文件在网络上流传,涵盖了收紧智驾能力的宣传、规范智驾能力的使用、严管智驾功能的部署和风险三个方面:汽车不允许公测,千人团和万人团都需要进行公告。明确地进行充分验证,不能将用户作为测试对象;L2标准中将考虑和规定视同条件,L2不能使用“接管”等术语。
为了推动规范的宣传,需要避免扩大宣传的范围,而是使用合理的表述方式,例如“组合辅助驾驶”等。同时,需要驳回只填参数、不进行验证材料申报的申请,以降低频繁的Over-the-Air(OTA)更新,车企需要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再上车。对频繁OTA的企业,需要重点审查,紧急OTA情况下,需要走市场监管总局的审批,通过后再进行OTA。从技术层面上,需要禁止驾驶员脱离,如通过组合驾驶辅助的人脸ID识别,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等。
此外,政策还要求车企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监测系统,确保事故可追溯,并对数据造假企业实施“终身禁入”处罚,新规迫使车企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务实”,以确保汽车行业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虽然有企业表示,闭门会议内容暂无官方回应,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官方公众号近日发文,揭示了近期交通事故的隐患——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系统的原因是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文章指出,部分驾驶人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仍然会做出危险行为,如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构成了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严重威胁。
从「概率安全」到「零容忍」,这是一条从风险控制到严格要求的转变之路。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个关键命门。之前,行业遵循的GB 38031-2020标准仅要求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为乘员提供“逃生时间”。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的GB 38031-2025新国标,将“不起火、不爆炸”升级为强制性要求。
新国标的严苛性体现在三大维度:一是延长热失控观察期至2小时,强调企业必须实施电芯阻燃、模组隔热和系统级智能监控等多重防护措施,以确保温度不超过60℃;二是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场景,要求电池包能够承受直径30mm钢球以150焦耳能量冲击后无泄漏、无明火;三是针对快充技术风险,要求电池在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直面锂枝晶生长导致内短路的行业痛点。
这些测试被业内人士称为“酷刑实验”,以更真实地模拟短路场景。专家认为,新标准将改变行业竞争规则,头部企业依靠技术储备快速响应,而中小厂商面临生存危机。根据预测,电池系统合规改造成本将增加15%-20%,部分低端车型因难以分摊成本或将退出市场,预计2027年30%的产能将面临淘汰。技术路线也随之调整: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其热稳定性优势,市占率有望升至80%,三元锂电池则退守高端市场,固态电池则因不可燃电解质成为未来突破方向。
工信部的双重政策,初看似针对具体技术问题,实则体现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变革:从“速度优先”到“安全为本”的转型。政策不再容忍企业“技术试错”裹挟公共安全,而是通过硬性标准倒逼企业守住安全底线。一位关注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业内人士坦言,对于参加今年上海车展的部分以“智驾”为标签的企业来说,或许需要做出不小的调整,毕竟距离车展仅剩几天时间,动力电池安全也是一场从材料到整车的全局战役。